本帖最後由 eddiefish55 於 2020-2-6 14:06 編輯
台中科博館古菱齒象化石 Palaeoloxodon sp.
拉丁學名: Palaeoloxodon sp.
年代: 更新世
發現地: 台灣海峽澎湖海溝
在台灣, 喜歡古生物的人, 一定都會去台中科博館朝聖, 館方有系統地搜羅全世界有關古生物演化資料, 有系統地舉辦展覽, 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我專程到台中科學博物館參觀這隻澎湖古象(屬長鼻類,古菱齒象) , 它就巍峨地站在那博物館內,雖然已經成為化石骸骨,但仍能想像到它在活著的時候的意氣風發!
臺灣島成形後剛好碰到地球上的冰河時期(Ice Age),這段時期的溫度變化反而成為生物遷臺的契機, 並為台灣這個寶島豐富的生物群相奠定根基。擁有當時最多冰川的雪山, 其遺留的冰蝕地形不僅是地質學者關注的焦點, 更是當時高山冰河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明。櫻花鉤吻鮭、臺灣山毛櫸這兩種已公告的保育類稀有生物,亦是冰河時期孑遺生物的最有力證明。而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相關的出土化石(尤其是這澎湖古象, 讓台灣寶島在冰河時期壯觀的動物群相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在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之間有一條北狹南寬的海槽,我們叫它為”澎湖水道”,以前日本學者-鹿間石夫曾利用在該水道所撈獲發現到的哺乳動物化石而提出”澎湖-臺南更新世晚期動物群”來區分臺南地區更新世中晚期的”左鎮動物群”。 之後, 高健為根據同樣在澎湖水道中所撈獲到的標本據有中國北方動物群特色而將之改為”澎湖動物群”。
台中科博館並在1995年向民間購得一批古生物化石,總計有265件。館方亦將其中獲得的水牛下頷骨及四不像鹿角送交大陸北京大學考古系年代測定實驗室,以鈾系法230Th初步測出的年代分別為距今1.1萬及2.6萬年。屬更新世中晚期時代。
台中科博館館方收藏自澎湖海溝所撈獲的脊椎動物化石,經過初步分類可以鑑定的有奇蹄類的馬(Equus sp.)、梅氏四不像(Elaphurus menziesianus)、班鹿(Cervus sp.)、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長鼻類有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 sp.)等,其中尤以體型較大的古菱齒象、水牛頭骨和肢骨佔絕大多數。而澎湖動物群中亦發現智人股骨及四不像鹿角底部的人工砍痕,對於研討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採食對象及方法,以及兩岸史前人類遷移的模式具有重大的意義。
*資料參考: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在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之間有一條北狹南寬的海槽,名之為「澎湖水道」,日本學者鹿間石夫曾利用該水道所撈獲的哺乳動物化石提出「澎湖-臺南更新世晚期動物群」來區分臺南地區更新世中晚期的「左鎮動物群」。高健為根據同一道水道所撈獲的標本呈現中國北方動物群特色而改稱「澎湖動物群」。
1994-1996年間,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赴臺合作研究該館收藏之澎湖海溝近500件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及其相關的古地理環境問題。
館方於1995年間購藏私人收藏自澎湖海溝所撈獲的脊椎動物化石共計264件,初步分類可以鑑定的有奇蹄類有馬(Equus sp.)、梅氏四不像(Elaphurus menziesianus)、班鹿(Cervus sp.)、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長鼻類有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 sp.)等,其中尤以體型較大的古菱齒象、水牛頭骨和肢骨佔絕大多數。
有關澎湖動物群生存的年代,除了依化石形態比對所推斷的相對年代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曾將水牛下頷骨及四不像鹿角送交北京大學考古系年代測定實驗室,以鈾系法230Th初步測出的年代分別為距今1.1萬及2.6萬年。澎湖動物群中亦發現智人股骨及四不像鹿角底部的人工砍痕,對於研討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採食對象及方法,以及兩岸史前人類遷移的模式具有重大的意義。
|